微型志工:建立自己跟世界的連結

「公民社會重要的是過程,而不是結果。藉由這個過程建立起自己跟世界的連結。」

新年新氣象,本月1月8日網路星期二與法鼓大學公益論壇擴大舉辦2011年第一次的網二聚會,主題為:微型志工:From Outsider To Insider,主講人為安豬(Andrew, 多背一公斤發起人,本名余志海)
網路星期二_微型志工
本次活動有來自花蓮、彰化、雲林、台北的朋友參加,分別屬於青平台、洋幫辦、資策會、雅虎台灣員工基金會、退休公務員、大學老師、中研院、法鼓大學/公益學院、歸國台人、開拓、介惠、癮科技等不同組織,並有業餘志工/專業志工以及許多自己想要來參與的朋友!

活動一開始,安豬就先問所有的參與者一個問題:「提到公益時你會想到什麼?」

是否想到超人才能做公益?因為要做出很大的犧牲,奉獻很多時間,非常專業才能做志工?其實這樣的超人很少,多數人都只是普通人,只能付出有限的時間。結果就是真正能做很多事的人很少,一般人只能以一點一滴累積的方式做事。

所以安豬分享一個微型志工的概念。微型志工和傳統志工相異處在於,志工可以自發性的做一些小事。維基百科是微型志工的好例子,為數眾多的大眾,一起協同合作,編輯維基詞條。

他還提到中國有個組織叫”譯言”,這是個開放型社區翻譯平台,依靠網民的集體合作翻譯優質外文文章;還有一個中國典型的網路志工形式:字幕組(指將外語影片配上字幕的愛好者團體)。還有一種臉書(Facebook)上的懶人行動主義(Slacktivism)志工。

再來他介紹多背一公斤網站(www.1KG.org)這個公益服務網站。主要服務對象:中國的鄉村學校。中國有三十多萬所農村學校,超過三分之一分布在偏遠地區,目前有1200多個農村學校的資料,於此平台上刊登超過844種需求,讓為數眾多的背包客多背一公斤去做公益。多背一公斤理念最關鍵的還不是物資的運送,而是透過這個機會讓人們參與及接觸。

所有活動是志工自己發起,學校的資訊也是由志工自己回報。志工了解學校需求、交通和聯繫方式。自己參與和發起活動。這樣可以讓志工自己去發現,去服務,自己會產生許多創意,稱為DIY公益。
雖然好像只是用一種新的方法,去解決一個傳統的社會問題。但在解決問題之外,還是有以下新的發現。

1. 群體智慧 (藉由群體合作方式收集學校資訊),某種程度上超越專家智慧。
2. 創建社會資本 (關鍵點:由用戶自發成立志工團隊)

微型志工的概念,可以把一件很大的事,分成很多小事情,讓它更容易被完成。比如多背一公斤,讓每個人都可以去看一看,不是因為小學很窮,僅僅是因為可以去讓人們去看見社會的問題,進而參與。Redesign 重構公益,用玩的方式做公益。

他最後分享了,設計行動得要簡單,容易參與,把大的行動變小(成為碎片)。
行動以外,還得加上數據資料以及 關係,最後成為社區的資源,成為自身資本。一旦之後社區面臨問題,例如:遭受自然災害等,這些資源可以讓不在社區的志工(外地人)更快掌握社區的資訊。

---------------
講談人張瓊齡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)分享:
多背一公斤不是一個慈善團體。它一開始的發展模式:Open Space (開放環境所產生的群體智慧。) 用最精簡的人力,攪動最大的事。目前有五個工作人員, 1200多個農村學校的資料,都是由志工順便調查的數據。

讓志工發揮最大的動能! (志工非零成本,多背一公斤真的將成本回歸到志工身上。) 五個人只要負責製作友善使用的平台。其他的活動則由志工來想,志工設計,志工規劃,志工來做。

多背一公斤,把最大的可能留給志工。

安豬回應:志工自己會去思考,反而去限制它時,志工會忘記思考。多背一公斤也有受到很多限制。過程中一直反思自身的立場及定位,一開始思考是不是要做專業的傳統NGO,反省後發現要更多尊重志工的想法及願望。

如果要做更多事情,反而模糊自己(多背一公斤)的方向,因此需要一個更清晰的方向及定位。最後還原多背一公斤成為旅行+公益的服務平台。

而公民社會重要的是過程,而不是結果。藉由過程建立自己跟世界的連結。

會後提問:
開拓Debra:在台灣慈善很容易做,但倡議跟社會改革相對難做。如何有一個方式讓倡議也容易做。

安豬回應:社會變革,自上而下(政策變更,需要有運動);自下而上(公民社會的營造,相對溫和)

活動照片
網路星期二_微型志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