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與國際交流!網路與救災 – 非營利組織與公民觀點

想到災難你會想到什麼?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,在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面前,個人的力量都很渺小,即使有心也不知能做些什麼。但隨著各種資訊工具的進步,以網路為基礎的新一代組織與公民,是否可能在災難來臨時運用網路匯集資訊與能量,將每個人的力量團結起來,共渡難關?

網路星期二在2011年7月12號,於法鼓大學德貴學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「網路與救災 – 非營利組織與公民觀點」的活動。我們邀請擁有相關實務經驗與研究興趣的個人與團隊,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觀察。

網路與救災:非營利組織與公民觀點 (1)
網路與救災:非營利組織與公民觀點 (9)

活動由引言人:李士傑先生開場。目前從事手機救災等科技輔具開發的士傑,從學生時代便開始進行災難社會學的研究,曾經參與921救災,也有國際救援等相關經驗,他希望藉由資訊科技救災的分析跟釐清,了解網路如何能對災難救援有結構上的幫助,甚至因為新媒體工具的導入,能對災民的社會連結有不同的可能性。

討論正式開始前,他先界定以下問題架構

  1. 不討論的部份 
  2. *不批判政府或救災團體的功過:(因需有專業者共同參 與,方可建立可供比較之批判標準 *不討論災民的內部聲音、問題與爭議

  3. 參考框架根據聯合國「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」(OCHA,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)所發表的報告:《減災2.0》(Disaster Relief 2.0)摘要:

OCHA 的報告發現,2010年海地大地震之後的救災方式有以下改變(現在的救災方式跟以前不同了):

  • 受災者的改變:譬如災民有手機,可以發簡訊或透過社交網路傳送訊息。
  • 人道救援組織團體的困境:沒有能力處理大量資料湧入問題。
  • 新型態組織的浮現:「志工與科技團體」(Volunteers & Technical Communities)可能扮演很重要的資訊傳遞角色,以破壞性的創新方式,介入救災實務,提供專業技術與救難實務上的重要突破。
  • 新技術的應用:利用包含Sahana、Ushahidi等工具,快速協調出一個參與救災的方式。

緊接著他介紹Sahana救災資訊平台的劉曉栴專案經理,並由曉栴說明何謂Sahana開源碼救災系統。
網路與救災:非營利組織與公民觀點 (6)

Sahana Taiwan講者簡報

Sahana救災系統是2004年南亞大海嘯之後,由印度與斯里蘭卡工程師以志工身份開發的軟體,功能包括狀態地圖,失蹤者與災民登錄,庇護所登錄,組織登錄,需求/捐贈/資源媒合管理,物資庫存與倉庫管理,志工與專案管理,救援物資目錄,報表系統等等。

2009年的88風災後,中研院資創中心蕭景燈博士於8月10日晚間從網路上看到關於Sahana救災管理系統的推文,立刻著手安裝,並於安裝完成後尋找志工投入正體中文化的工作,這是Sahana引入台灣的開始。

曉栴還分享了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(NCDR)贊助下,第一次到印度新德里參與Sahana實地演習的經驗,以及後來的軟體在地化(如:加入身分證字號欄位)工作,期間尚採訪了參與八八救災的人員,向其蒐集資訊科技如何幫助救災看法。

有了從印度帶回的Sahana演習經驗,曉栴於2010年8月5號也在高雄縣政府,進行了第一場救災物資管理系統平台的Sahana TW演練。主題:物資與倉庫管理、物資申請媒合、庇護所管理,災民登記。透過這個演習,讓高雄縣政府初次體驗Sahana。隨後更到屏東,進行專案與志工管理、災難現況地圖、倉庫與物資管理、物資申請與媒合的演習。

然而直到目前為止,雖然架設了五套Sahana系統,但實際上並沒有人使用。原來「改變習慣」比「買設備」困難許多,就因為災難已過,新災難尚未發生,大部分組織並沒有使用上的急迫感。
除了等待,可以做的是幫助大家在需要時可以快速上手使用,所以她開始錄製影音版的Sahana使用說明,她深刻感覺到,如果平時沒有準備,資訊科技在災難發生時並無法幫助我們。

網路與救災:非營利組織與公民觀點 (11)

Exercise 24 (X24)

接著曉栴之後分享的與談人是中研院資創中心蕭景燈博士,他分享了觀察國外的Exercise 24 (X24)演習經驗。

所謂的X24,是利用雲端運算之下,有著創新以及成本效益的社會媒體、群眾外包以及協同合作等工具,進行一場大型的虛擬網路演習。演習將重點放在跨國、跨組織、跨媒體的災難人道救援即時網路演習,以驗證/展現使用社會網路的群眾外包能耐。包含CNN等傳統媒體亦加入了這場線上演習。

我們另一位與談人則是數位文化協會的徐挺耀理事長,由他來分享「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,一個災情訊息體系。」

回想當時八八風災,從2009年8月9號到2009年8月20號之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下:

  • 資訊體系
  • 政府正在進行的事情回報
  • 民間的通報系統整合
  • 物資體系

由於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缺乏連結,各說各話。要給人民更多資訊權利,以減少恐慌;困難的工作的不是訊息轉貼,而是訊息整合。

最後我們的引言人提到:除了中央層級的救災工作,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如何能扮演救災角色。今天的對話只是個開始,希望之後能透過網路星期二的網站進一步對話。

更多照片

參加人員服務單位:伊甸基金會
法鼓大學公益學院
公視新媒體部
公視新聞部
網絡行動科技
介惠基金會

活動照片
八八風災/水災發生之時,除了原本的救災相關的政府與民間組織全力動員之外,以網路為基礎的新一代的組織與公民,也紛紛運用網路匯集資訊與能量,期望貢獻一點心力,降低災害損失。

莫拉克雖被除名,但未來‎災害發生的可能性,只怕是愈來愈頻繁、愈來愈嚴重。網路,不論是現有的網路資訊平台或是特定的災害救助系統,能夠發揮多少功效、會有哪些可能性?

我們預計將邀請擁有相關實務經驗與研究興趣的個人與團隊,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觀察:

李士傑:Disaster Relief 2.0
中研院資創中心蕭景燈博士:Sahana Taiwan演習經驗 與 Exercise X24(介紹文)
數位文化協會: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、相關研究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