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. 專業政治人物請注意!
- 原文標題:Professional Politicians Beware!
- 作者:斯華茲(Aaron Swartz)
- 譯者:Leonard Chien
麥迪遜(James Medison)在《聯邦論》第39篇曾提到,共和國政府必須「來自社會多數階層,而非極少數人或優勢階級,否則少數專制貴族將透過代表迫害他人…」。
看看今日政府,眾議院裡滿是專業政治人物,參議院裡滿是百萬富翁或歷任總統家族成員,若說我國官員確實「來自社會多數階層」,而非「優勢階級」偽裝成人民代表,實在是個大謊言。
除非政治工作為家族傳統,否則你我要當選進入聯邦機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;除非身為白人男性律師,否則在全國性選舉中,實在很難找到與你我相似的候選人;在現實情況裡,你我也很難決定政策走向,例如多數選民都支持採行單一醫療保險系統,如此重要提案卻無法獲得任何主要候選人支持。
全國性選舉最後常淪為二元選擇,競選文宣與公關部門也純粹訴諸情緒性意象,例如恐懼(惡熊在樹林中覓食)、希望(太陽冉冉自地平線升起),請投史密斯,或是瓊斯。
主要媒體亦未提升辯論層次,媒體未提供關於政策提案及效果的實質討論,而花時間與篇幅做賽馬式報導(誰的募款金額最高?誰的民調在俄亥俄州領先),或是針對微不足道的花邊新聞(剪髮一次花費多少?是否有人因該發言而受冒犯?)
這種淺碟式報導的結果為何?2004年選舉時,只有一成選民表示,自己是依據政見、願景、想法或目標決定總統大選投票意向;我們也不意外政治學家研究發現,選民決定因素相當隨機,例如他們喜愛紅色或藍色、經濟是好或壞、執政黨是否在位太久等。
除了偶爾舉辦電話民調,「社會多數階層」的意見通常被排除在外,《聯邦論》第十篇裡,麥迪遜提到其中原因,他指出:「無論共和國多小,都必須要擁有一定數量的代議士,才能避免少數人士的陰謀」,但同時,「無論共和國多大,都必須要設定代議士人數上限,才能避免大量人民的困惑」。
結果時,國家人口與日俱增,議員人數不動如山,讓每位政治人物代表的民意不斷提高,美國第一屆眾議院共有65名議員,代表4萬選民及300萬公民(當時投票率只有區區1.3%),亦即每位議員代表600位選民或46000位公民(與一般棒球場座位數差不多),這個人數雖然有點多,但還在可想像的範圍。
然而今日美國共435位眾議員,公民數達3億,相當於每位議員代表70萬人,世界上沒有任何運動場能裝得下這麼多人,幾乎是一個電視節目的總收視人口。
這正是現代選舉制度的現象,電視觀眾待在家裡收看,就算想嘗試,人們亦無法真正與電視觀眾對話,人數太多,故無法呈現每個人的想法,這已不是一群需要代議士的人,而是一批需要管理的烏合之眾。
***
我同意麥迪遜所言,代議士人數應有適當規模,「過於不及都會造成問題,若議員人數過多,他們與地方情況及利益不夠熟悉;若人數太少,他們與地方利益連結過度緊密,無法追求較廣泛的全國性議題。」
但麥迪遜忽略團體數量並無類似限制,以今日科技為例,網路其實是龐大線路加總而成,但人們從不會自這個角度切入,而是由線路集合為晶片,晶片集合為電腦,電腦集合為網絡,網絡集合為網際網路,人們處理問題亦鎖定於特定層次,當電腦損壞時,我們不會找出哪個線路出錯,而是把整部電腦拿去修理。
重建民主時,其中一項提案即設計抽象政治體系,政治學家夏洛姆(Stephen Shalom)提出「參與式民主」概念,由階層式的地方議會打造立法機關,他與麥迪遜意見相同,主張地方議會應維持小規模,讓每個人能面對面討論,也又不能太小,才能呈現多元言論,並盡量壓低數位議會總數,他估計每個議會應約20人至50人。
我們想像你和其他40位左鄰右舍共組議會,或許是住在同一棟大樓,或是同一個社區,你們時常聚集討論最關心的話題,也能投票決定社區裡的規定及政策。
但這個議會還有另一項功能,即選出一位代表參與更上一級的議會,這個過程不斷複製重演,你的社區代表和40位鄰近地區代表時常碰面,討論區域內的重要議題,社區代表當然也得將討論結果回報給社區,獲得社區內針對複雜問題的決議,再帶著社區意見參與區域會議。
如此只需五級議會,每一議會至多50人,就足以代表3億人口,模式不斷在各級議會重覆,社區議會選出一位代表參加區域議會,區域議會選出一位代表參加市議會,每個市議會也有一位代表參加州議會,每個州議會提名一人參加全國議會。
夏洛姆也提到更多細節,例如投票、罷免、授權等,但階層式才是關鍵,在此制度下,你我與制定全國政策的代表之間只有四個人的間隔,每個人都必須定期與選民舉行小規模的面對面會議;在此制度下,政治人物無法以空頭支票或訴諸大眾情緒當選,必須真正坐下來,說服其他人推選他代表地方利益與立場。
與其他公民同坐,一同理性討論各項議題,這種方式聽來相當老舊,但其中亦有令人興奮與新奇之處,正如部落格讓人人成為出版商、維基百科讓人人成為百科全書作者、YouTube讓人人成為電視製作人,「參與式民主」讓人人成為政治人物。
相較於過去社會只有少數人具有背景、人脈與財富,能夠在專業職務發揮才能,網路證明世界人才濟濟,也證明許多人雖握有人脈,但其實才能有限。
網路民主力量讓你我不需人脈也能成功,在這個時代,只要有攝影機和網路連線,孩子就能成為電視明星,公民也可能開始質疑,為何進入政壇門檻仍高。
多年以來,政治人物對此都有一套制式說法:政治工作很困難,需要仔細權衡輕重、酙酌證據,才能做出困難決定,只有極少數人能獲民眾信賴從事政治工作,絕大多數民眾資格都不足。
在政治人物與媒體相互取暖的時代,上述假象或許還會存在,但由網路運動人士與部落格的努力,讓全國對話更貼近於現實世界,這種藉口便聽來貽笑大方,畢竟這些議員本應清醒地做出判斷,絕大多數卻瘋狂投票支持出兵伊拉克,電視節目名嘴都堅稱:「沒有人能預料到如今後果」,但社會多數階層卻不這麼想,多數民眾向來強調,伊拉克並未構成威脅,出兵只會帶來漫長血腥的後遺症,但這些意見都未獲重視。
新的網路互動與協作工具讓人們跨越時空限制,共同完成驚人成就,網路擊潰專業政治人物的最後一道防線,也研發足以取代他們的工具,目前網路工具以教育及娛樂為主,不過遲早會延伸至政治圈,到時候,專業政治人物請注意!
關於作者
斯華茲(Aaron Swartz)為駭客、作家與網路運動人士,近期網站作品為watchdog.net,負責監督政治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