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. 網路民主的人行道

  • 原文標題:Sidewalks for Democracy Online
  • 作者:克里夫特(Steven L. Clift)
  • 譯者:Leonard Chien

政府網站裡沒有人行道、書報架、公聽室、走廊或大會堂,在網路代議式民主制度下,現今並無公共論壇或集會所。

本文提出的問題並非如何重新設計網路時代民主,而是為何在民眾最常造訪的政府網站頁面中,卻決定刪除民主成分?社會又該如何因應?

網路民主至今發展近20年,對於政壇上既有錯誤在網路上加速發生,社會似乎不以為意,人們透過網路募款,贊助更多政治電視廣告,將全國黨派言論透過部落格走向「民主化」,企圖影響大眾媒體議題設定;透過網路倡議活動激起社會憤怒,但最終只落入國會的電子資源回收筒。網路新聞、宣傳、論壇、部落格及其他網路社會網絡看似屬於大眾,實為私人掌控的空間,只有經營者擁有真正的自由。

代議式民主向來以地理位置為基礎,地方民眾相互串連,試圖影響政府方向,但網路上卻鮮少具備真正的互動功能,可讓民眾共同解決難題,或直接參與社會改造工作,網路民主參與讓人們脫離在實體世界的位置,走向集體滅亡。

典型網路政府經驗猶如走進只有小玻璃窗的空蕩房間,是種排除其他社群成員的個人經驗,其中毫無人性,只是單向納稅、登記服務、瀏覽政府選擇公開的資訊、留下從未公開的私人抱怨信,民眾無法與鄰人溝通,更無法透過網站訴諸群眾;正如我多年所言,政府網站總以稅務功能最為完善,至於人民若要表達對稅收花用的看法,功能若非最差,抑或根本不存在。

無論在家鄉或世界各地,都有許多人運用網路媒介強化社群,我在全球27國之中,都曾以網路民主為主題,向有意使用網路改善民主及公民參與的政府(及其他單位)發表演說;1994年,我協助全球第一個選舉資訊網站E-Democracy.org,我在其中受到一群「民主建造者」啟發,他們總在思考該投入網路政治,或是該避開「先服務、後民主」的網路政府計畫,我們這一代為了讓民主在網路上存活甚至蓬勃,關鍵在於突顯網路對民主的重大貢獻,並讓這些工具、服務、技術及權利能開放給各國、各州、各地人民使用。

未來十年的大構想

網路串連人民與構想的能力前所未見,能幫助人民發聲、分享經驗、傳播知識、共同參與,挑戰在於透過全球共享模式及工具,建立「隨時、隨處」的地方代議民主。

政府需要這項能力,才能在網路上傾聽人民聲音,一方面化解社會上最喧嘩意見的衝突,另一方面鼓勵一般民眾參與,我們亟需工具與技術制衡政治分化與詆毀,當政治與多數公眾生活都移至網路,社會更需要在網路上建立文明空間。

我生性樂觀,每天都希望協助促進網路民主,若我有百萬甚至上億美元,能夠投入來十年的網路民主發展,我想做的事包括:

一、讓網路成為民主網絡

由於代議民主以地理位置為基礎,民眾所創造的內容不只需依議題分類,亦得依地區分類,無論是新聞報導、網路留言、照片或影片,所有網路內容應自動加上地理位置標籤,也應分類為地方、地區或全球。

各種新內容必須易於搜尋,並以社群形式呈現,當地方民眾願意在網路上談論地方議題,民選代表也會願意在網路上關注輿論,為推動這項概念,應與大型開放始程式碼、使用者產製內容系統合作,例如Drupal、Plone、Joomla、MediaWiki、WordPress等,在幾個月之內,以地區劃分的新型態內容及互動空間即可供大眾瀏覽及串連。

二、串連地方利益與大眾利益

過去五十年間,隨著購物中心逐漸占據地方主要街道的公共空間,使社會有所損失,今日網路商務社會網路只造成私人生活「公共化」,但真正的公共生活無論屬於地方、國家或全球,都需要簡易有用的網路公共空間。(如法律上的公共空間,或是在司法單位審查及掌控下的機能性公共空間)

地方網路新聞網站以共同地方新聞經驗串連社群,但人們與親友建立的網路社會網絡經驗皆屬私人,社會需要大量投入資源,鼓勵人民將地方利益連結大眾利益,而非全球性的特殊利益,畢竟社會不需要更多回聲室。

三、以新法及網路公聽會,重建與強化代議民主與治理

我們該擁抱政府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的理想,抓住網路機會,透過公民參與決策過程,並以積極透明態度傳遞資訊,才能建立社會對政府的信任。

我們能在政府網站建立「人行道」或「有限公共論壇」,提供相關資源的外部連結,讓政府網站不會成為死胡同,相關法律必須增修,才可積極運用網路散播與告知資訊,我願意贊助研發開放程式碼工具,以支持「網路公聽會」,例如所有政府單位皆使用標準化的網路民主格式,列出所有公開會議的時間表、議程、逐字稿、資料及數位記錄,也讓民眾在實體會議後48小時內,都能在網路上提供個人意見,之後可對彼此意見留言或評價(需符合網路禮儀),幫助人們將有限注意力放在最有意義的內容上。

進一步而言,若我們真心相信政府為人民所有,公共資訊怎麼能不放在網路上?由於資訊自由法並未失效,我預測將會出現根本上的變化,無論是鄉鎮辦事員向上呈報的記錄,或是國會議員的道德檔案,只要是由納稅錢營運的政府資訊,都必須公佈在網路上,別無其他選擇,只有法律狹隘定義下的私人或秘密資訊可屬例外,如軍方或國安資訊等。聽起來很棒嗎?愛沙尼亞已實行類似的文件登記制,或許是因為50年的共產統治,讓社會極不相信政府,故民主躍進如此快速。

四、重建社區聯繫

父親在我幼時罹患癌症,我記得鄰居當時紛紛伸出援手;今日現代生活讓鄰人陌然,我們必須運用新工具降低社區之間的隔閡,若家裡遭闖空門,你理應有權輕易寄發電子郵件通知鄰居,毋需費力挨家挨戶索取電子郵件信箱,我們能透過揭露部分個人聯繫資訊,再加上限制性通訊錄,在安全及隱私之間取得平衡。

這是個大社區而小民主的概念,當鄰里之間聯繫更完善,再加上社區網路運動,能夠做為責任代議民主的基礎,一路推升至國會及總統層次,我們當然不能強迫人人敦親睦鄰,但網路能培養並重建社區聯繫,不受雙薪家庭與社區參與時間有限影響。

我目前居住於明尼亞波里斯,正在協助建立網路社區論壇,很快能在萬人居住的社區裡,迅速串連10%的家庭,每個社區都該擁有網路空間(如E-Democracy.Org的議題論壇項目、佛蒙特州Front Porch論壇、i-Neighbors學術計畫等),我們也需要工具,讓鄰居之間透過安全半公開的途徑維持多對多聯繫,從上述簡易的通訊錄延伸至各種交流,包括保姆照顧、社區將路面坑洞狀況通報市政府等。

從今開始的微小行動

我已說明各項長期有助進步的巨大想法,但今日每個人能如何重建我國民主?

一、為社區或鄰里加入或建立地方性論壇或部落格。
號召100人,以實名參與成立地方論壇,更多資訊請見E-Democracy.Org/if,確保人們能選擇透過電子郵件或網路參與。

二、與民選官員合作,提出所有公開會議上網公佈所需的立法要求。
首先增修公開會議法規,要求公佈會議訊息、議程、資料及數位記錄,更多資訊請至DoWire.Org。

三、在所有網路內容加上地理位置標籤。
隨時將網路內容添加地理位置標籤,例如在部落格文章或YouTube影片加上「明尼蘇達」字樣,更多訊息請見E-Democracy.Org/voices實驗。

我們有力量與責任重新規劃民主

網路這項新媒體的民主潛力已觸及全球政黨政治,在政壇上,創新主要動力來自於媒體注意與權力,而非真正開放民主商議及參與,無論2008年這場「網路選舉」由誰勝出,新總統都可能立即消滅幫助他當選的網路互動力量,當然希望我最後預言錯誤,讓白宮2.0與社區2.0誕生。


關於作者
克里夫特(Steven L. Clift)為E-Democracy.Org創辦人兼董事,亦為阿育王(Ashoka)基金會獲選夥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