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. 公民 2.0

  • 原文標題:Citizen 2.0
  • 作者:泰特 & 威爾森 (Nancy E. Tate & Mary G. Wilson)
  • 譯者:Leonard Chien

藉網路時代重新設計民主制度,這個概念很吸引人,也有無限可能,但對美國人而言,「民主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有時意指選舉過程,有時代表政府運作的三級三權制,有時著重於公民參與和自治的角色,這些部分會持續受到網路世界與多對多通訊科技影響。

「女性選民聯盟」認為,最大改變在於影響美國一般民眾與候選人、官員及政府機構互動,這種變化值得鼓勵,我們也看到由於網路使用者產製內容,為民主制度提供嶄新與正面的改變,「女性選民聯盟」希望協助公民,讓民主為公民及所屬社群服務,近年來網路即具此項功能,提升美國一般民眾的民主權責,著實潛力無窮。

人民的力量

正如他人所言,網路擴大個人在政府與政治中扮演的角色種類,過去民眾在公民事務裡僅為觀察員,定期透過投票或連署表達己見,為履行這項工作,公民需要資訊,以往資訊仰賴候選人或政府單位提供,再經由媒體篩選;今日大眾可自眾多消息來源獲取訊息,不單取自候選人網站等原生來源,亦來自同儕與可信賴的他人評斷。得到信賴人士的資訊與言論後,可大幅增加民眾討論及評斷複雜公共政策議題的信心。

個人今日亦可參與政治過程,自製及發送各種內容,個人透過部落格或Facebook頁面上表達的觀點,現已直接影響政壇動向,在2008年的例子裡,當人們能快速傳播新想法、挑戰政府聲明、揭發過往不法,候選人與官員也必須得即時反應,現今只要願意在網路上搜尋,就能獲得大量政府資訊及資料。

網路趨勢讓公民更重視「知的權利」,要瞭解候選人與政府運作資訊,因而形成對政府透明度的壓力,並提高公民監督決策者的能力,雖然公眾人物並非總是樂見此事,許多人已意識到匯集輿論便利及促進溝通管道的優點,「女性選民聯盟」亦深受鼓舞。

新時代的隱憂

美國人在政治圈的角色確實擴張,且目前尚未停止跡象,不同於過去被動吸收日報或新聞節目提供的消息,人們可主動發佈新聞、彼此互動、確實影響競選陣營或政府部門的決策,這對公民本身或國家整體皆有利。

不過當美國人民把握參與民主的龐大力量時,我們也得注意新網路世界的可能缺點,當消息與資訊來源與日俱增,個人更必須評估所得資訊的可信度及真實性,一再散播錯誤資訊或「都會傳說」無助於公共論述與決策,也要盡可能網路的「回聲室效應」,當人們只瀏覽與自己意見相近的網站及部落格,獲得的資訊會變少,無從取得較平衡的觀點,導致討論及決策趨於極端,兩極化通常只會產生僵局,網路資訊增加,並不代表公共決策質量會並進。

此外,責任制源於開放,網路的匿名性或許與此相悖,若人們希望政治人物及官員透明值得信賴,公民就公共議題與他們互動時,亦應維持開放與透明精神,尤其現今新聞報導常聚焦於領導人私生活與行為時,開放精神格外重要,當各種時間與來源的資訊皆可隨時取得,可能會產生扒糞文化,扼殺實質對話與公民空間。

舊酒裝新瓶

在不斷變遷的網路世界,外界常擔心人與人因而疏遠,不再面對面互動,只是各自坐在電腦前,「女性選民聯盟」對此不以為然,新政治科技幫助人們跨越地域相互串連,地方集會並未消失,只是轉移至網路上,降低人們參與其中的門檻;家戶選民活動並未死亡,不同的是人們帶著行動裝置,隨時連結至資料庫,找到過去常忽視的選民住戶。未來的挑戰在於,要確保新民主工具未受菁英或特殊利益團體把持,而是開放給所有美國人,讓他們積極參與21世紀的民主生活。


關於作者
泰特及威爾森(Nancy E. Tate & Mary G. Wilson)是美國「女性選民聯盟」執行長與主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