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. 最後一場由上至下的選戰
原文標題:The Last Top Down Campaign
作者:崔比(Joe Trippi)
譯者:Leonard Chien
終於來到這一步,經歷漫長等待、宣傳散播、沙盤演練與部落格討論,網絡政治終於在2008年總統競選期間完全成形,不只是個別候選人落敗,而是證明過往搖搖欲墜、由上至下、銀彈攻勢的選戰已經過時。我們不需再等待重新啟動美國民主;今時今日,革命已然勝利。
首先我要言明,以下所述的目標讀者,並非希拉蕊(Hillary Clinton)陣營裡瞭解由下而上的思想家,如道伍(Peter Daou)等人,但事實上,單靠世界所有由下而上的思維,也無法打破由上至下的選戰經營文化與候選人。
在2008年,民主黨內出現近代史上最強大的由上至下選戰團隊,但後來希拉蕊陣營在歐巴馬(Barack Obama)的選戰下仍一敗塗地,繼2004年迪恩(Howard Dean)之後,歐巴馬是現代政治史上,第二位採取由下而上策略的總統候選人。
未來很多人都會談論許久,為何希拉蕊、柯林頓(Bill Clinton)和競選高層未體認到,美國政治在2004年後,已發生無法逆轉的重大改變?為何他們不明白,2008年唯有採行由下而上的競選策略,才是獲得政黨提名及總統大選勝利的最佳途徑?我原本對希拉蕊期望很高,認為她真正能成為一新耳目的候選人,激發數百萬美國人參與政治,並改變美國及政壇。
早自2006年,我就建議希拉蕊的幕僚,她宣布參選時應同時強調,拒絕任何遊說單位與特殊利益團體的捐款,只接受低於250美元的小額募款;我也認為要帶動女性改變國家,希拉蕊可宣布:「我相信美國有500萬女性,每人都願意拿出100美元支持我的陣營帶動改變,讓國家更適合下一代成長,每一位女性都知道我們不會滿足於現狀,女性是改變的象徵」。計算一下,就等於5億美元捐款,遠超過歐巴馬在這場選戰的總經費,我肯定這個競選策略會很成功。
希拉蕊陣營喜歡這個構想,但強調她不會「單方面向共和黨人棄械投降」。他們顯然聽不懂。
一兩個月之後,我受邀向希拉蕊陣營主管與少數幕僚解釋,何為由下而上的競選策略,我很興奮地說明,希拉蕊如何能帶動不同的選戰,招募500萬女性以及她們的子女、丈夫與父母,為國家與政治帶來改變,我相信這場選戰的小額募款能力會超過大額捐獻,說完我才意識到,所有聽眾都覺得我是個戴錫帽的怪人,並很禮貌委婉地送我離開。我當然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。他們顯然也聽不懂。
希拉蕊陣營有少數高層幕僚明白我的理念,如沃夫森(Howard Wolfson)與卡森(Jeff Carson)等(卡森曾在2004年迪恩陣營裡與我合作),他們試圖讓其他同僚聽懂,但希拉蕊終究採取過往由上至下的策略,縱然力量強大,面對2008年的環境與局勢,仍居於失敗之勢。
在最後一個場合,我在紐約市與希拉蕊主要競選策士潘恩(Mark Penn)同台,有人問及網路對2008年總統大選的衝擊,潘恩先回答,出乎我意料之外,他認為網路不會造成任何影響,因為美國網路使用人口太少,用戶只是在對彼此說話!
對於美國政治自2004年以來的轉變,希拉蕊陣營高層毫無基本認知,他們不明白2008年將發起第二次由下而上的選戰,也將迥異於歷次經驗,他們不瞭解「笨蛋,重點在網絡」。
歐巴馬吸納史上總額最大的小額募款經費,比希拉蕊訴諸大型捐獻者的金額還多出2300美元。
但兩者差異不只是募款金額,歐巴馬的聲勢是因為在初選各州擊敗希拉蕊,勝利關鍵在於歐巴馬能動員分散各地的支持者網絡,在每一州超越希拉蕊的組織。
不過我也有犯錯,我原認為在初選末期,有機會見到史上最強的由上至下競選團隊,與史上第二度由下而上的網絡選戰對壘,但是到了二月,我卻聽見意外訊息:希拉蕊公開在電視上呼籲,希望選民到www.hillaryclinton.com網站支持她,證明最後一場由上至下的選戰在民主黨以死。如今希拉蕊也改變策略,願最強的由下而上團隊勝出。
關於作者
崔比(Joe Trippi)的政治生涯始於1980年泰德.甘迺迪(Edward “Ted” Kennedy)總統選戰,之後歷次參與孟岱爾(Walter Mondale)、哈特(Gary Hart)、蓋哈特(Richard Gephardt)與迪恩(Howard Dean)等人的選戰,2008年加入愛德華茲(John Edwards)競選陣營,擔任資深顧問及策士。